
定期定額的水庫理論
FM96.7環宇廣播電台 早安環宇節目主持人 趙靖宇 (2012-08-27 10:45:28 )
|
一下子談張菲,一下子論曾國城,這些人都跟趙姐沒關係,何況他們損失個幾千萬,隨便主持個節目就賺回來,小散戶和趙姐都只有坐在電視機前面看他們耍嘴皮子的份,很多人覺得寫他們賠錢一點營養也沒有。
有位網友智楹看了「曾國城老師開的投資課」文章之後(請參考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ean570628/17685446),上粉絲專頁問了趙姐一個問題,「老師不是都說定期不定額,跌越深要買越多,這篇文章又要叫人提早停損減額扣款,到底是哪種長期投資比較好呢??」
哎啊!平常趙姐都是跟年輕人對話,大多是投資新手,剛開始扣定期定額,投資的金額不大,因此給大家的建議是定期定額可以改成定期不定額,或是不定期定額,盡可能往下跌時不停扣,甚至可以做加扣,只要有股災,行情跳水時,是加碼的好機會。
曾國城金每個月扣兩百萬,累積了幾千萬本金的案例,的確產生了一個問題,為什麼趙姐建議定期定額累積了夠多的本金,不能放在帳戶裡不動,卻要拿回來才對?每月扣款的金額和次數不能固定就好,要隨行情下跌而減扣?
趙姐用數字來解釋智楹的疑惑,以下舉例的基金、淨值、走勢均是假設狀況(均以台幣為準,手續費及匯率均不計):
王先生和李先生都定期定額A基金,李先生扣款時間較久,累積單位數也較多,兩人同樣一個月扣款5000元,扣款日期都設在月初,細節如下:
王先生 李先生 3月底已累積單位數 10000個 100000個 3月底淨值 10元 10元 截至3月底成本 100000元 1000000元 4月初淨值跌至8元 5000元÷8元=625個單位數
5000元÷8元=625個單位數
4月底累積單位數 10000個+625個=10625個
10000個+625個=10625個
4月底累成本 10625個 x8元= 85000元
100625 x8元=805000元
5月初淨值跌至6元加扣5000元 5000元÷6元=833個
5000元÷6元=833個
5000元÷6元=833個
5000元÷6元=833個
5月底累積單位數 10000個+833個+ 833個= 12291個
100000個+833個+833個=102291個
5月底成本 12291個 x6元=73746元 102291個x6元= 613746元
6月初淨值仍在6元低點,續加扣5000元 5000元÷6元=833個
5000元÷6元=833個
5000元÷6元=833個
5000元÷6元=833個
6月底累積單位數 12291個+833個+833個=13957個
102991個+833個+833個=104657個
6月底成本 13957個x6元=83742元 104657個x6元=627942元 7月淨值反彈至8元,改回扣款一次 5000÷8元=625個單位數
5000元÷8元=625個單位數
7月底累積單位數 13957個+625個=14582個 104657個+625個=105282個 7月底成本 145282個x8元=116656元 105282個 x8元=842256元
王先生總成本到5月底降為73746元,與3月份成本相比,下跌26.3%,與4月份成本相比,-13.2% ,6月淨值仍在6元低點附近,王先繼續每月扣款兩次,單位數增加後,6月底成本回升至83742元,與3月份相比,仍是約 -17.3%,7月淨值反彈至8元,成本變成為116656元,回到3月份的水準。
李先生總成本到5月底降為613746元,與3月份成本相比,下跌-38.6%,與4月份成本相比,-23.8% ,6月淨值仍在6元低點附近,王先繼續每月扣款兩次,單位數增加後,6月底成本小升至627942元,與3月份相比,仍是約-37.2%,7月淨值反彈至8元,成本再回升至842256元,15.7%的差距。
在金融海嘯過後,不只世礦基金,印度巴西、東協等新興市場基金都曾從谷底急彈上來,未來是否會再複製一次,先不討論,趙姐是將A基金的走勢縮短來說明定期定額累積本金是十萬,到累積至百萬以上,會發現都是定期定額,方式完全相同,碰上股災或風暴時,前者虧損較小,後者虧損較大所產生不同的結果。
打個比方好了,一個容量不變的總水庫,水庫定期有雨水挹注是最好,慢慢的累積,積到滿,一次宣洩去發電,在剛開始積水的階段,雨水一直固定進帳,而且因容量還小,水庫水位上升的比例高,當積到一半以上,如果沒有取走,雨水進來的量雖然一樣,但因總容量變大,水位上升的比例變低,突然發生大乾旱,造成水量大量流失,即使持續有降下甘霖,卻無法應付災情。
其實A基金的淨值從6元彈回10元,甚至再漲到12元、 15元,加上定期定額每月續扣,李先生從一百萬元是可以變成兩百萬,趙姐過去在寫定期定額的案例,或自己在操作時,都有過成功的經驗,可是前題是定期定額是扣在低點,再者基金本身起伏夠大,每一次循環可以回到原先高點。
過去十年、二十年,原物料或新興市場震盪很大,也不斷創高,早期長線投資者一直是賺錢,你可能想當作教育基金或退休基金,打算一直扣下去,不必理會,但請你想想全球經濟前景因歐債問題爆發之後,未來一蹶不振的可能性,長期定期定額下來,你所堆積的成本會遭侵蝕,包括金融海嘯期間敢勇於進場者,是不是都要考慮定期定額策略的改變,累積到一定金額,也要做彈性的停利或停損,以及減扣的必要。
可見名人賠錢的報導還是有一點營養,而且人人都可以是投資理財這門課的老師,包括像你們一樣聰明的網友,希望各位朋友趕快去檢查你們各自的水庫,不要熊熊快乾涸了還不知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