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者在壹周刊開張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以中國基金打頭陣,才提醒大家一窩蜂募中國基金恐有短線過熱之虞沒多久,陸股竟然一口氣大跌近千點,再度讓投資人見識到中國市場暴起暴落的激進性格。 連續兩期筆者提了不少基金市場的陳年往事,年輕的讀者大概沒想過多年前基 募集史就如此轟動精彩,基金命名史也不遑多讓,特別是以前很敏感但現在很夯的「中國」。看到今年掀起的中國熱,看基金名字即證明原來中國早就熱過,而且一直在熱,只是沒有像現在如此發高燒罷了! 話說1996年元大投信就發行過元大中國基金,印象裡還是封閉型基金,那年國民黨的李登輝再度連任總統寶座,政治話題上同樣炒作兩岸和平協商,元大中國基金的問市可說是引爆話題,只可惜該基金撐到2001年卻被清算消失。 13年前元大投信敢以中國為基金名,相中中國市場,13年後元大投信再推出元大新中國基金,卻未能像當時一樣引領風潮,領先同業,而此時的中國已不可同日而語,「早知道13年前就進場!」投資人永遠有千金難買早知道的感慨。 基金業者始終沒有放棄中國這塊璞玉,更會觀察政治風向球設計新產品,新光投信在2002年以新光大三通基金之名成立新基金,亦曾造成話題,所謂大三通在當時的包裝正是朝中國概念出發,以未來兩岸開放後受惠於三通的產業,最後經理人是不是完全以此方向選股似乎沒人再去關切。 此時想來,不同的時空環境背景,卻已有相同的市場聚焦與投資共識,台幣計價基金更早於新光大三通基金之前像1998年成立的景順中信龍(已清算,改引進外幣計價中國基金)和保德信大中華(原為元富),2001年成立的聯邦中國龍和2003年發行的台灣工銀中國通(原為大眾)等零星打出中國及大中華市場且以中國命名的基金,似乎已預告中國在基金業者的眼中的確閃閃發光。 境外基金業者很早來台行銷以中國為名的基金,名氣最響亮的就屬霸菱香港中國基金,該基金卻在2003年10月因香港及中國持股比重限制高於台灣政府規定被迫下架,筆者查了一下該基金近五年的報酬率約193%(至9月11日止),比台幣計價且名字同為中國的股票型基金好很多。 筆者並不是在幫忙吹捧近期回鍋上架霸菱香港中國基金,老實說,不論國內外基金,在以前的政治環境,基金叫中國是物以稀為貴,只是缺少業者全體一致推崇中國一定強的言論,投資人還有所質疑。現在業者賣基金動不動就要與中國沾上邊,幾乎今年主推的基金不是名字叫中國,要不就是成份有中國,變成手上沒有中國基金好像就落伍了,但叫中國的基金這麼多,反而變得無所適從。 父母為新生兒取名有學問,業者為基金命名更有學問,照理它代表看好某個市場或某個產業的未來。筆者觀察這麼多年的基金命名史,的確看到了投資趨勢不斷轉變中,投資中國的時機何在,從基金命名的學問來看,不早該在五年前、十年前就發現了嗎?。(本文轉載自434期壹周刊基金壹情報) |
|
||||
指 數 | 收盤指數 | 漲 跌 | 漲跌幅 |
上海A股 | 3,670.79 | ![]() | ![]() |
香港恆生 | 29,098.29 | ![]() | ![]() |
日經指數 | 28,864.32 | ![]() | ![]() |
南韓綜合 | 3,026.26 | ![]() | ![]() |
道瓊工業 | 31,496.30 | ![]() | ![]() |
那斯達克 | 12,920.15 | ![]() | ![]() |
S&P 500 | 3,841.94 | ![]() | ![]() |
費城半導體 | 2,920.75 | ![]() | 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兌換成 | ||
‧交叉匯率表 ‧外幣兌換台幣 ‧美元兌換外幣 |
VIP基金健診實例 | |||
|